近日,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媒体中心对外发布了一则人事任免公告:现代汽车集团(中国)Vice President、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长向东平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北京现代的相关职务。虽然新的继任人员人选尚未敲定,不过,向东平将继续担任现代汽车集团(中国)Vice President,并负责现代汽车在华业务。
![]()
原北京现代副总经理 向东平
说起向东平,他的职业生涯颇为丰富,毕业于上海交大的他曾在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营销事业部担任执行总监兼销售高级总监,随后又在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以及天际汽车担任一系列要职,均取得了不错的成功,可偏偏在北京现代,向东平遇到了一个难题。
那就是在任职之前,北京现代已经被贴上了"低端合资"的标签,同时销量更是连年下滑,往日北京现代保有量优势早已荡然无存。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实现重回主流?这是北京现代也是向东平任职后的首要任务。
起初接手时,向东平就希望北京现代能够做“时间的朋友”,而“要与时间做朋友”,言外之意是北京现代要补的课还很多,不是靠一两款产品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向东平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北京现代首先要做好三件事情:
1. 树立北京现代技术品牌形象;
2. 建立以客户为基础的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
3. 塑造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体系。
向东平看问题的眼光向来很准,他指出的这些问题恰巧是早几年北京现代就已经存在的老问题,只不过现代内部最高层没有看到而已。从2020年3月23日上任,到2021年3月22日离开,向东平在北京现代履职只有一年时间,而在他离去后,直至今日都没有找到下一位继任者。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在北京现代总经理一职上,也历经多次“换帅”,自2011年11月掌管北京现代长达10年的卢载万离任后,过去7年中北京现代的总经理换了六任,分别是白孝钦、崔成起、金泰润、李丙皓、张元新以及刚离任的谭道宏,其中任期最长的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且人选都是韩国总部空降而来。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
回想起来,和向东平同一时期来后又走的还有李峰,来到现代后,李峰曾出任现代中国副总裁、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同年6月30日,现代中国任命李宏鹏为商务副总裁,负责现代汽车集团品牌在华战略规划和市场发展业务。至此,东风悦达起亚有李峰,北京现代有向东平,集团层面有李宏鹏,三者组成了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上的本土“三驾马车”。
![]()
而在产品端,北京现代推出了菲斯塔纯电、第十代索纳塔、第七代伊兰特、全新 ix35 四款产品。 i-GMP 全新构架平台的引入、CVVD 发动机技术的应用,以及 " 智心合一 " 驾驶辅助系统、第三代智能网联系统等的搭载,也让北京现代技术品牌的内涵更为具象化。在众多新品攻势以及营销助力的双重助推下,从 2020 年 7 月开始,品牌已实现了连续 6 个月的销量增长,而这一态势在 2021 年还在延续。
然而,在这一本土化战略仅持续一年左右,李峰、向东平接连被调离。目前,李峰的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一职已由韩籍高管柳昌昇执掌,而向东平的继任者会否重由韩国人执掌,仍尚未可知。
让我们再来说回向东平,尽管向东平在北京现代工作只有一年时间,但也在任职期间做了不少的事情。先是迎接了第十代索纳塔的到来,又是全新一代伊兰特的推出,这两款车型都被视作北京现代的破局之举,不过市场反响却平平无奇。
![]()
两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车在中国交出这样的答卷后,不着急是不可能的。在外方看来,北京现代去年把能上的产品都上了,但效果与全球市场的反应差距很大,这是空降到北京现代的外方领头人不能接受的事实。
而频繁更换“一把手”,致使品牌缺乏稳定的战略和前行方向,同时又加剧了品牌的内耗。或许正是北京现代的“争权夺利”漩涡导致了现代集团的“高管本土化”尝试终止。是中国领导班子不懂中国消费者吗?我想并不是,因为合资公司新车的决策等关键信息都需要双方共同确认。
然而一方面现代汽车宣称要更加本土化,但是总部空降的北京现代总经理崔东祐不止一次提出更应该放在现代全球的战略中,其表示:" 进行体制改革以后,北京现代在质量、技术以及客户管理方面,用全球统一的战略去推进。"另一方面,又迫不及待的想让中方领导层作出成绩。这句话本没有问题,可落实到北京现代仿佛就变了个味道。
![]()
果不其然,在向东平离开北京现代后,现代接着开启了它们的全球化战略,先是发布即将在上海车展亮相艾尼氪5,又是在超高速充电品牌“E-pit”上加大投入,希望通过电动化来撬动中国的市场,但消费者真的会买账吗?
最终,究竟是本土化会害了北京现代,还是现代的全球战略在中国水土不服?
我想只有我们这些局外人能够看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