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akush
过去半年,几乎每一家车企的员工都可能会听到自己的老板说这么一句话:
“我们严重被低估。”
估值变了
以往汽车世界的评价体系是相当耿直的:销量和份额。
虽然会有其他巧立名目的榜单,或者在我们舆论口也会提出些微妙的角度,比如价格回收得不错、口碑维护得很好,但都扛不过销量和份额才是硬道理。
以此为准绳,车企很难被错误地估计,它是一家车企从战略规划到投入执行,各种前因后果汇聚在当年得到的自证与认可,实力基本可以与之看齐。全球最牛B的车企是丰田和大众,老板们检阅一下自己和年千万体量的差距,大概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位置。
然而过去半年发生的一个变化就是,“市值”开始成为一个聚光灯下的新指标。它原本也是以销量、份额为本位的,与基本面强关联,现在脱钩自己跑上山野了。
有几个标志性的事情在推动它上位:
一个是2020年6月特斯拉超过丰田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车企,并且以难以逾越的数值至今霸坐在王位上。
从2013年,特斯拉在市值前列拥有姓名,新闻报道里都会采用这个句式:它的销量不过XX辆,是某某的XX分之一,但是市值却是某某的XX倍。直到现在,它年销量50万,是丰田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市值却是丰田的三倍。
从销量和份额来看市值,不仅是脱钩,还是严重倒挂。
然后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接二连三地浮现了这样的倒挂企业,比如比亚迪、蔚来、小鹏、和理想,在市值上爆锤老前辈。
当只有特斯拉一家在汽车板块上舞蹈,人们将其理解成特殊个案。它是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带着硅谷气质,老板是一个造火箭的小伙子,正在世界范围掀起能源革命,有很多传统汽车不熟悉的概念叠加在它身上;何况它的智能产品确实总让对家显得还在用2G冲浪。
虽然主业是卖车,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倾向于认为按基因它算是半个科技公司,疑似下一个苹果,按照智能硬件的倍数在增长。这不能成为合理参照,还是选择原谅它。
然而随着特斯拉股价高歌猛进,带来大量资金涌入电动汽车板块,推动其他销量一丢丢、盈利也没有的小公司估值远超那些老屁股,就会让人发现一种对普遍性的怀疑:这一溜,或许在某些经营上独具特色,但确实是没什么玄学的汽车企业。
他们得以集体脱钩抢跑,说明不是个别公司在贴靠科技概念,而是汽车估值的逻辑整体在向科技公司迁移——比起当下的业绩,股价与估值更看行业趋势和发展空间。
现在的行业趋势毫无疑问是电动车,2020年电动车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头顶以下全部有待发育。我说的是在资本市场,不是在产业层面,产业层面大佬们都商量好正确的趋势是智能电动车,但目前只要是电动车在资本市场就能产奶。
而落到企业头上就看它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是任何帮助你在未来成就销量增长的动因,可以是产品技术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的。
一个例子是恒大汽车,本周它把这个逻辑推演到最顶点:
狮子头里没狮子,老婆饼里没老婆。一家车企可以一台车也没有,照样以车企的姿态、电动车的利好(募资260亿港元,加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等等)冲上云霄,市值来到近4000亿港元。
如果市值/估值中不全是泡沫,里头带有对恒大汽车的判断,那说明大家相信恒大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按照老一辈的评价体系,他们除了口嗨一无所有,就连展示面也差强人意。
可按照现代汽车估值逻辑,它的竞争优势在于许家印的从商身份,会保障恒大的风险敞口很小,资金安全度很高,从而它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的策略高概率不是空话,它大大大的目标高概率得以推进……虽然好是高概率好好不到哪去的,但只要许氏在历史的进程里保持情绪稳定、头脑冷静,避免马云或王健林式的错误,就很难失败。
这是恒大估值的底层价值。
估值焦虑
如果拎不清这一点,就会陷入不对等的比较。拿着销量去比市值,好比拿着厕纸去厨房找马桶,怎么都找不到可以坐下的恰当位置。
沈晖曾表示过,威马被低估。那时的参照系,还没恒大什么事。也是在去年7月,威马正在筹备登陆科创板,《彭博社》报道其目标估值43亿美元(约合302亿元人民币)——沈晖公开回应:“估值肯定是错的,上一轮都不止。”
捍卫估值,谨防被低估,对于一家新公司是敏感而必要的。
一来,估值是衡量企业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的一个比较友好的评价体系,除了有形的业绩与资产,还算进了其他无形的有利条件。
高估值是对原始投资人的交代,方便人家跑路;也是对接盘投资人的展示,方便筹措资金。
二来,高估值也有利于打开知名度。
比如这几个高估值公司,主要消费市场都是在中国,国际市场鲜有输出或者压根没有输出。很多人连车都没见过是什么样子,但都知道这些个来自东方的Tesla Rival。
知名度这个东西,不只是说品牌力,在商业社会里就是信贷额度,最终都是资本。很多高估值的企业都是民营小企业,好比蔚来,他们初期在风投池里或许如鱼得水,但是到中后期扩张如果没有地方政府作保,融资渠道远不如大国企通顺,银行贷款之类都是非常有限的。高估值好借款、好发展。
这不只是新公司的夙愿,很多传统老企业也是很眼馋的。绕圈说都是钱,你即使不馋当下经营的钱,也馋转型所需研发重造的钱。
但问题是馋而不得。
“严重被低估”的重灾户,不是被龙头瓜分掉资本注意力的新朋友,而是那些得不到公平估值的老屁股,当特斯拉们正在因为未来的商誉而大肆膨胀,老屁股们还被捆绑在旧的估值逻辑上,按照周期性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微薄利润率,坐等被超越。
长久以来,上汽是我国市值第一大车企,吉利长城费了老大劲后来居上,广汽偶尔才上墙,都被蔚来和比亚迪轻松干掉了。
你不是一个人被低估
这是一个世界趋势。
光是去年一年,特斯拉股价大涨八倍;而过去四年,通用和福特的股票表现均不及标普500,尽管他们都挣到创纪录的利润。
你或许会认为,这就是汽柴油车企和电动车企之间的分野。在一个总量趋于稳定的盘子内,对电动车份额的增长预期,势必就意味着汽柴油汽车的销量会下降。
但是老屁股不是没有行动。通用和福特都有对电动车的大额投资计划,然而并没有从电动车概念里获得什么好处。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利好,在新公司上或许能炸开花,一日千里;但是在老屁股上总是被打折处理,微增得阴阳怪气。
这很可能是因为主流车企的主业仍旧是走下坡路的汽柴油车,意念转型带不动主体下沉。
有鉴于此,一些华尔街分析师就曾向通用提出剥离电动车业务,并预估剥离出来的新公司的估值至少在150亿~200亿美元,甚至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对比通用当时的市值约430亿美元。而当时玛丽·博拉也没有明确拒绝这个想法。
转机发生在今年1月,在回避多年之后,资本市场突然对通用和福特重拾兴趣。
根据《华街日报》报道,今年1月,福特的股价一度上涨约31%,是自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佳月份;而通用则在本月上涨约32%至55.08美元,创下其2010年交易以来的最高收盘价。它们应该是1月标普500表现最好的两只股票。
虽然最近确实也有直接利好,但是超出过去的激动反应,表明资本对通用和福特正在做出的技术赌注终于产生兴趣。
这可能是因为发酵半年,剩余资金量终于从高价小标的挪到了这些传统企业上;也可能是因为拜登即位,对电动车普及又是一个强背景,前景光明,投资热情继续高涨,底特律就容易被带起来。
说回剥离,其实也是个高风险的超前操作。所谓金蝉脱壳,蝉是飞得很爽,壳则容易变成坏账银行。但是它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就是迫使市场认识到企业拥有先进技术、拥有绝对优势。
很多传统老企业一拥而上再推出一个独立的电动车新品牌,其实正是这个意思,新品牌也都有独立融资甚至上市的打算。那样要比等待在母体上连坐出增长,效果明显得多。
还有不少魔幻的操作,一旦从资本的角度,也就容易理解了。
风起时,你知道,汽车不是汽车,已然是一场资本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