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用车需求逐渐多元化,一向小众的硬派越野车,多了不少簇拥者。
当越野爱好者群体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国内车企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长久以来一直被进口品牌占据的细分市场,陆续推出国产硬派越野SUV,甚至是越野皮卡,来抢占市场份额。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硬派越野车投放市场,进一步丰富消费者的选择。
![]()
由于硬派越野车的特点在于其强大的通过能力、坚固耐用性以及澎湃动力。所以在宣传上,硬派越野车也比其他车型“硬气”不少,比如和竞品车型拔河、牵拉重物、极限深度涉水、冲高坡等等,极力“秀肌肉”。
那么这些“极限”测试,究竟能体现出什么性能优势,又是否具备意义?下面,我们就选择几个常见的案例简单分析一下。
![]()
1.牵引超重型货物+与竞品“拔河”
这两种常用的宣传方式看似测试原理相同,但本质上有区别,我们先从牵引超重型货物来看,有不少车企做过类似的测试,比如牵引飞机,牵引火车,以及牵引重型工程载具等,用来彰显车辆本身的扭矩足够大,牵引力惊人。
![]()
从技术角度来讲,这种实验最终结果的确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论是牵引飞机,牵引火车,还是其他重型载具,牵引车辆需要面对的,是被牵引物体的“滚动摩擦”,但由于被牵引物的自重已经非常大,所以即使是克服滚动摩擦,牵引车也需要输出相当大的扭矩,并且对变速箱、传动轴的极限工作强度要求较大。因此可以相对直观地反映出车辆的扭矩大小,并体现出车辆的牵引能力是否强悍。
![]()
而竞品间拔河的参考意义就相对来说比较小了,由于测试场地的条件,轮胎性能、车辆排量、驾驶员技术、变速箱逻辑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比赛的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实际结果参考性并不大。
但由于这种方式在宣传效果上更加直接,视觉冲击力强,且能直接针对竞品进行“精确打击”,所以目前竞品间拔河的宣传方式依旧是不少厂商屡试不爽的宣传手法。而“陆巡”、“大G”、“霸道”、牧马人等硬派越野车,往往是被拿来“PK”的“受害者”。
![]()
2.极限深度涉水
作为硬派越野车,经常需要面对复杂的路况,有时涉水也在所难免,因此,极限深度涉水也是不少厂商爱用的展示环节,很多硬派越野车能达到80至100厘米深的涉水深度,部分车型在装备了原厂涉水喉之后,涉水深度还将进一步提升,尽管日常使用场景下涉水情况几乎不存在,但对于喜欢征服自然的越野车迷来说,它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性能点。
![]()
这种展示环节尽管可以直观地反应车辆的涉水性能,但有时也会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一些误解。驾驶越野车涉水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掌握必要的技巧,配合车辆出色的涉水性能,得到的将是出色的通过性表现。但部分消费者自信于车辆的涉水高度,盲目冲水,反而会对车辆造成伤害。
![]()
3.冲坡
冲坡是场地越野赛中常见的项目,也是一台车辆越野性能的直观体现,不仅能反映车辆外观设计方面接近角、离地间隙、离去角等参数是否适合越野,也能体现车辆在动力表现、四驱系统性能等方面的真实实力,这种实验的测试结果具备较高参考价值。
![]()
但和涉水一样,冲坡不仅需要车辆性能到位,车手的技巧也是关键因素,控制合理的速度,选择合适的路线都十分关键。盲目仰仗车辆性能反而会埋下很多安全隐患。另外,轮胎的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不可忽视。
![]()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几个简单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视觉效果震撼的宣传手段背后,是厂家想要着力去展现的产品卖点,但在大饱眼福过后也要理性判断产品的真实实力。无论宣传得有多么“硬”,其真实实力,将会在用户的实际使用中得到最准确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