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尤其是新势力企业,几乎都是举着新能源的旗帜进入到汽车领域的。但新能源可不止是锂电池这一个方向,比如氢燃料电池也是一个不错的新能源。
大概回看一下历史,其实燃料电池汽车比锂电池汽车(虽然电动车百年前就有,但现在的锂电池汽车和那时候的电池车是有本质区别的)更早的引起汽车厂商的注意,也更早的进入市场。
比如2007年前后,通用、福特等公司就投产了一小批氢燃料电池汽车,并且都出现在了北美的道路上。同时在这个时期,日本和韩国也在本国做了氢燃料电池的实验产品。不过后来的发展就很缓慢了,被锂电池车后来居上。
当然,并非是氢燃料电池不够好,反而看起来比锂电池车和纯燃油车要美好许多。首先相比是环保,氢燃料电池的反应产物只有水,不牵扯其他的污染物,尤其是温室气体。现在的内燃机,已经非常环保了尾气中几乎没有什么有害物,但是排放出二氧化碳是个大问题,它会让海水酸化,从而又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相比锂电池车,氢燃料电池能量补给速度很快,加氢和加油所用的时间差不多。所以氢燃料电池不会让人有里程焦虑,使用场景与燃油车无异。
也许很多人觉得是安全问题,氢气是危险气体,弄不好就要爆炸,甚至会想到100年前的新登堡空难,以此来佐证氢气是多么危险。
而事实上氢气可没想象中那样的危险。氢气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燃烧,比如浓度要在4%至75%之间才行。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学的氢气燃烧实验,并不是把氢气引到空气中它就会自然,必须要借助酒精灯的火焰才能燃烧。假如我们把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放在烤箱中加热,如果没有明火,它们是不会自燃的。前面说的新登堡空难,也是因为飞艇的帆布先着火,而后才引燃了氢气,并非氢气自燃导致的。
另外氢燃料电池也不是像内燃机一样需要把氢气点燃,它的原理是一个电化学过程。氢燃料电池大概这样的结构:正极是氧气,负极是氢气,中间有一层隔膜。在催化剂作用下,氢原子外的电子会游离出来,并且会被那层隔膜挡住,所以电子就会越积越多。此时如果用导线连通正极,那么在电压的驱使下就会形成电流。
在这个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能达到80%以上,相比于目前的内燃机最多45%的热效率,氢燃料电池优势很大,如果换算成行驶里程,一公斤氢气大概能给车辆100公里的续航。而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燃料电池会在90度左右工作,相比燃烧温度低了很多,远远没有达到氢气的燃点,此外这多余的废热在冬季还可以取暖。
即环保又实用,那么为何氢燃料电池到现在还没有普及呢?原因还是在效率维度,虽然氢燃料电池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步的效率很高,但之前的步骤:氢气的制备、运输、储存的效率都很低。
先说制备过程,目前主流工业制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蒸汽甲烷重整,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污染,因为在制备过程中会有部分甲烷的泄露,而甲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同样质量下大概是二氧化碳的20倍。如果氢气用量和汽油一样的话,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环保问题。
氢气另一种制备方式就是电解水,这种方法我们在中学时就知道了,虽说没有什么环保问题,但是能量利用效率还是不高。制备氢气所消耗的电能是高于它所能产生的,所以这也是项负收益。
接下来的问题还有氢气的运出,同样也有两种方式。一来是管道运输,假如单独建设输氢管道,我觉得很不现实,因为氢气会让金属脆化,所以成本较高,每公里铺设费用大概是天然气管道的2倍;另外这还牵扯城市规划问题,老城区很难建设。
相对较为现实的是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加入10%到20%的氢气混合运输,这样的氢气浓度不会造成管壁的脆化,然后到加氢站在进行分离。虽说可行性提高,但依旧要在前期花很多钱来建设。
再有就是用槽罐车运输了,这样依然不划算。因为氢气本身很轻,所以都是高压运输的,大概都是用70MPa以上的压力压缩。为了承受如此大的压力,罐体本身要很结实才行,另外还要有响应充气、放气设备。总体算下来货物本身不重,可是与之相关的设备过于庞大,为了运输1吨氢气可能整台运输车辆会重达70吨,如此效率让人无法接受。
为了提升运货效率,只能给氢气继续加压,甚至液化,但这样成本会很高,假如现在已经普及了氢燃料电池,我们每次去加氢气,恨不得一大半的费用都付给了氢气的运输。
综合对比下来,虽然氢燃料电池在实用层面优势明显,但普及难度实在太高,涉及到很多的基础建设,所以目前看锂电池汽车占得了先机。但是很多厂商并没有放弃氢燃料电池的研究和投入,比如丰田。如果未来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碳排放问题,而锂电池汽车又无法实现突破,那时候就是氢燃料电池普及的契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