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油耗”——一个你永远得不到的梦
爱论车空间 2021-01-20 23:25:40 0
相信许多朋友都遇到过,在你买车时销售顾问会殷勤的领你去看贴在车窗上的工信部油耗,在显眼的黄标上大部分的油耗数据都相当喜人。![]()
然而如果你当真的,把车买了回去,在实际用车的过程中却会发现产品的真实油耗远远不止工信部给出的这么一点。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就跟电动车的续航成绩一样,工信部测试出来的500km续航成绩,可能只能跑400km。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工信部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测啥啥不准,测一场又有什么用?想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工信部在测试车辆油耗的时候都是怎么操作的。![]()
或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其实工信部的油耗测量标准非常严格,采用欧洲驾驶循环法,不过在2019年欧洲已经停用了这种测量油耗的方法,采用新的国际标准WLTP测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国家的测量方法确实有些落后。同时测试的汽车并非在真实的道路上进行,而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并且要对实验室的温度有精准的要求。在测试过程中,车子必须关闭所有车载电器,将速度以及行驶里程控制在一定数据,一般要经过五次测量,其中包括市郊模拟1次,城市模拟4次,根据市区和郊区不同的道路情况,进行不同的减速、加速操作,从而得出数据,该过程会持续二十分钟。![]()
其中市内劳动情况的测试时间占了大半,780秒,最高时速50Km/h左右,平均时速19Km/h,剩下的400秒在郊外,最高时速为120Km/h,平均时速为62.6Km/h,加上了40秒的空转时间。尽管这种油耗测试方法尽可能的模拟了多种驾驶情况,有高速有郊区还有市区拥堵路况,但是在实际的驾驶中,影响油耗的情况会更加复杂。比如更拥堵的道路情况、红绿灯导致的频繁起步、包括加塞儿、超车等带来的“地板油”。同时,测试时车辆的条件也过于“优渥“,没有太多的负重,没有风阻温度的影响,早年间甚至还有厂家会”弄虚作假“的将车辆上多余的座椅拆下来。毕竟一旦车辆累积载重超过100KG,耗油量就会明显增加。包括空调也是如此,开空调会增加10-15%的耗油量,几乎以0.6L-1.5L的耗油量。因此基本上真实车主驾驶的综合油耗都比工信部油耗高。既然工信部油耗并不能准确的还原款车的真实油耗,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它的参考意义是什么呢?其实就像前面所说,工信部的这个数据是在限定的条件下的数据,是一种实验数据。和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当然有差异,而事实上就算不断改良试验方法,工信部油耗永远都无法做到完全匹配每一辆车型。因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这种差异就否认工信部数据的意义。从宏观一些的角度去看,工信部的数据,并不是为了体现车辆的日常使用情况,而是为了各种车型在同一个标准下的考试数据。说白了就是同一张考卷,大家看成绩,统一标准,统一起跑线,同一考官,所以所得出来的分数,自然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可以综合进行数据对比,因为每一辆车的油耗都是采用同样的标准测试出来的,通过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辆车比较省油一些。举个例子,15万的WEY VV7,工信部油耗在7.7L左右,日常驾驶油耗在9-10L,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过分,而同样自重的汉兰达工信部油耗在8.2L百公里,综合油耗或许就会常年在10L以上了。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在买车时,必须要意识到工信部油耗与我们日常用车存在较大差距这个问题,但也不妨碍把它当成一项标准化的衡量指标。至于新车的实际油耗表现,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工信部油耗的基础上增加2个油左右,这样推测出的结果,就会比较贴近实际驾驶油耗了。所以综合来看,尽管工信部油耗是个“玄学”,但它的存在意义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