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苹果造车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事实上,关于苹果“造车”的传闻,在过去几年时有传出,不过像如今这样密集曝出猛料的时刻,并不多见。
苹果首款汽车Apple Car 将于2021年9月亮相;目前有至少数十辆Apple Car原型车,进行秘密测试;苹果正在与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芯片…
除了苹果之外,在2020年末以来,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向造车的“新高地”发起了冲击。
近日,就有媒体爆出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并已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威马汽车等对可能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商议。
虽然多方均未对此事正面回应,但是华尔街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受该消息影响,百度股价连日大涨,总市值已经突破650亿美元。
此外,11月16日,滴滴发布其与比亚迪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一切设计为网约车场景服务。
11月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己汽车”,首轮融资达百亿规模。
这一系列的消息,似乎都在预示着,一股科技公司的造车浪潮正在席卷而来。
而伴随着这群科技巨头的入局,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厮杀,已经不宣而战。
科技大佬的“造车梦”,从何而来?
如果要问,科技大佬为什么突然都有了“造车梦”。
无疑,新造车公司在新能源市场上、乃至于投资市场的出色表现,就是最大诱因。
比起戴姆勒、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在资产规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盈利水平等远远不及前者。
但这些年轻公司的市值,在今年年末迅速完成反超,特斯拉更是坐上了全球车企市值头把交椅。
公司的市值表现或许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预期。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只有造车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值,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在这波“造车热”之前,多数科技公司只愿做供应商,还有很多科技公司誓言不造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为。
尽管华为的汽车业务在公司内部不断走向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华为却多次重申不造车,目标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任正非更是在一项决议中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也在微博回应小米造车的传闻时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精选君个人认为,科技公司在当前宣布不造车,更多是基于利益衡量以及时机未到。
譬如,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大多都会绕开或者警惕打算造车的“跨界玩家”们。而一些科技公司虽有造车的实力,但此时发誓不造车也有这方面的顾虑。
不过,如果科技公司不甘心只做“供应商”,而是亲自下场造车,由车企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或许也将面临“鸡飞蛋打”的局面。
但是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显然还是有部分科技公司会选择“下场一试”。
科技巨头入场,前景如何?
前景虽普遍被看好,但是科技大佬进场造车并非易事。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一份统计显示,在上一轮新造车热潮中有近50个电动车品牌诞生。但时过境迁,仅仅有少数品牌存活下来。
这其中也给新玩家们留下了不少的警示。
对于造车企业来说,造车是一个投入巨大的行业,需要长期的烧钱。因为资金链撑不下去的不光是国内众多新造车企业,在海外也不乏碰了一鼻子灰的玩家。
不过在资金问题上,相较“前辈们”,科技大佬们似乎有备而来。
对于他们来说,雄厚的资金实力是它们的优势,而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各家企业更找到了传统车企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资。
同时,除了资金支持之外,互联网巨头大多都对软件生态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这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里,科技巨头可以依托于软件生态的服务能力、自动驾驶技术等自行造车。
不论是更加前沿的无人车,还是相对“传统”的新能源车,都会形成相比其他企业在整车之外的竞争优势。
相比单纯的靠汽车硬件赚钱,技术和软件产生的盈利想象空间更大,也更具持久性。
因而,相比于第一轮造车企业许多门外汉相比,第二轮造车潮中的科技大佬不仅有钱,也具有造车软件层面的加成优势。
精选君有话说
如今,造车似乎成为一场愈发惨烈的游戏。
它不再像传统造车业那样界限森严,对资质、资金、资源要求苛刻,而是各路玩家活跃涌进,靠技术和创新厮杀。
2021年,造车将迎来下半场。
行业势必将迎来更多变数,新鲜血液和主导未必是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反而可能是技术主导的科技巨头成为“跨行业抢夺者”。
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