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爆出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MBtech Group)退出其与北汽集团合资成立的北汽德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有围观群众甚至媒体开始担心,北京奔驰要没了吗?
完全不用担心,北汽和戴姆勒的合作依旧稳健,北京奔驰也依旧存在。
因为此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不是彼梅赛德斯-奔驰。
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是一家在1995年成立的汽车工程技术公司,曾经是戴姆勒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但是在2018年,戴姆勒已将全部股份出售给法国AKKA集团。
而对于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退出北汽德奔的消息,戴姆勒也通过媒体发声,表示其已不再是戴姆勒的子公司,其相关活动与戴姆勒和梅赛德斯-奔驰无关。
奔驰加持的“最强大脑”无力撑起北汽自主梦
北汽德奔是2015年北汽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同样一家汽车技术资讯公司,被外界解读为奔驰向北汽技术“输血”的通道。
北汽德奔被誉为北汽自主研发的“最强大脑”,其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北汽消化萨博技术平台,打造北汽绅宝品牌。随后更以奔驰GL平台,打造了北京BJ90,从底盘到动力总成,全套奔驰GLS同款。
不仅如此,通过北汽德奔,北汽还拥有了上一代奔驰E级车的 V212 平台及前后车桥等相关技术许可。在北汽最新的SUV BEIJING-X7的研发上,同样得到了北汽德奔的技术支持。
北汽德奔的模式曾被誉为自主品牌发展的典范,能够让自主品牌在发展中得到国际一流的技术支持,更快速的成长起来。
然而,持续5年的技术“输血”,却依旧没能挽回北汽自主的颓势,北汽自主仍然持续亏损。经过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绅宝等品牌已经并入以北汽新能源为主体的BEIJING品牌。
梅赛德斯-奔驰技术集团退出北汽德奔,不会影响北京奔驰。但必然会影响北汽自主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实力,也失去了一大强援。不过,随着北汽与麦格纳等国际顶级供应商合作,并不会影响北汽加速推进自主发展的步伐。
尽管如此,北汽德奔仍然是北汽重要的研发力量。在外方退出北汽德奔后,北汽在原本1000万注册资金的基础上向其增值至6902.5316万元。足以说明这一支研发力量在北汽自主战略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主无力 何以支撑中国最赚钱豪华品牌?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退出北汽德奔会引起业界过激反应,是因为大家早已嗅到了北汽与奔驰之间涌动的暗流。
而合资双方矛盾的核心在于股比。
早年间,为保护襁褓中的自主汽车工业,国家规定外国车企入华必须由与中国车企合资。在这样的政策下,北汽集团与戴姆勒集团在北京奔驰之中股比为51:49。
靠着政策保护,北汽多年来靠着北京奔驰躺着赚钱。2019年,北京奔驰营收为1551.2亿元,占北京汽车全年营业收入的88%,而毛利为422.2亿元,成为北汽盈利核心。
但在2018年后,政策已经开放汽车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宝马、大众已经将其与华晨、江淮的合资企业持股比例提升至75%。而根据媒体报道,戴姆勒也希望在北京奔驰中持股比例提升至65%。
实际上,围绕着股比问题双方已经展开了多轮的较量,甚至因此影响到奔驰GLE国产项目的推进。
股比问题是双方矛盾来源,但两方也同样认识到正面碰撞是双输的局面。在徐和谊与蔡澈主导下,北汽与戴姆勒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希望增加共同利益,减少矛盾。
但是,今年随着烧钱的电动化项目推进以及因疫情影响营收下降,戴姆勒更迫切希望提升在北京奔驰中的持股比例。
而对于北汽集团来说,其自主板块暂无力造血,北京现代也较为弱势,把握住北京奔驰这个盈利核心是唯一的选择。
而且相比华晨、江淮,北汽也更有底气拒绝戴姆勒扩大股比的要求。一方面,是北汽资金更为充裕,去年北汽已经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了戴姆勒5%的股份,并不断寻求成为戴姆勒集团第一大股东。另一方面,北汽集团更具有着独特的本土市场优势与影响力。
北汽与奔驰合则两利。今年戴姆勒公布的全新战略路线中,盈利成为战略核心,一味施压强攻对奔驰品牌发展并不会产生正面影响。
随着双方新的掌舵人姜德义与康林松的上台,北汽与戴姆勒需要寻求到新的平衡点,才能保证北京奔驰这艘大船继续在云波诡谲的市场上持续稳健的发展。
写在最后
其实正如北京奔驰,许多车企同样面临自主弱而合资强的局面。而随着股比限制的开放,强势的外方寻求扩大股比的情况未来不会鲜见。
像江淮大众这样由外方彻底主导的新合资车企,或者是特斯拉这样的外资独资车企,或许也会成为一部分外资车企扩大中国市场营收的方式。
而对于中国本土车企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失去了品牌本身的造血能力,再能盈利的合资板块,也不过是握不住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