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自带魔法的职业,除了神秘的魔术师,还有就是具有“涂改液”性质的公关了。在汽车这个圈子里,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好像真的拎不上台。所以,各大车企就反其道而行之。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黑公关”事件无疑彰显了其套路。
要想论个清楚,还是得从事件本身讲起。
![]()
![]()
![]()
………(未完待续,官宣正在路上)………
对于这样的“黑公关”事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早在9月,陆风汽车某高管在其微信朋友圈连发多条图文炮轰从而“宣布开战”,其称某热门中国品牌长期雇佣车黑来攻击包括陆风在内的多家国内自主品牌车企。
![]()
![]()
7月,比亚迪方面也曾称,“为预防与打击有组织的‘抹黑’侵权行为,我司自今日起长期向社会各界悬赏收集‘黑公关’线索(包括往来邮件、微信截图、商业合同等)。我们将根据线索的价值,给予提供者五万元至一百万元不等的奖励。”
![]()
所以说,“黑公关”就像是行业内默认的规矩。只不过这次彻底捅破了这层纸,将行业的恶劣竞争摆到台面上罢了。面对这样的行业丑态,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公关向来是跟金钱紧密捆绑的,一次公关事件花费的钱有时候会大得让人难以想象。而汽车制造向来是不缺钱的行业,动不动就几个亿的营业利润,这在其他行业是难以想象的,有足够的资本才掀得起一场有影响力的公关事件。
![]()
想想前几年,国产车还不那么风光的时候。一个心思的造车,绞尽脑汁研发技术,各显神通的招揽消费者。现在,钱多就膨胀了,开始“窝里斗”了。非要揪出一个行业元凶,俨然不现实,但始作俑者终究逃不过时间的检验。
虽说这是属于企业间的竞争手段,通过引导舆论攻击竞争对手,是明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对这样的恶意抹黑,对于车企来说,损失的不止是品牌形象,更是失实的消费体验反馈,最终导致销量的偏差。
但回归到消费本身,最终受害者还是消费者。用户口碑是消费者选购条件的一大衡量指标,而恶意差评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从而影响购车意向。
中国汽车市场本就是一个角斗场,自主品牌不是“组队开大”,而是反向“窝里斗”,他们早已忘了最初的造车初心。除了失望,更是令人担忧。不知何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团结合作,为中华车市之崛起而造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