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15发布会当天小定,7月底大定,今年6月中提车,从这个简单的时间历程就可以看出,选择这辆车并不是出于一家汽车媒体对热门内容的需要,是自身对自己的换车需求精心考虑之后的结果。
但毕竟从事媒体行业,换上新车,而且是仍然有着不低热度的新车,总得出点内容。这极氪001长测系列的第一篇就来谈谈我选车的原则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辆争议重重的车型。
认清需求是第一步
以我的需求为例,我的主要矛盾很明确,在于解决上下班通勤里程超过100公里带来的高额使用成本。因此一辆电驱动的车型是我的刚需。
——如果购买插混车型,纯电实际里程100km,也就是工况里程150km以上
同时,我驾车出行的距离不会超过长三角城市圈,更远的会选择别的交通方式。车辆实际续航在400公里左右便足够了。因此纯电的续航补能短板并不会成为我的掣肘。
——如果购买纯电车型,实际续航400km,工况续航550km以上
其次,因为后备厢高度问题,选择倾向于SUV或者旅行车。不喜欢MPV。
——车型倾向:SUV或旅行车
有较多4+1家庭出行需求,6座SUV或者空间足够大的大5座优先,乘坐体验得舒服。
——空间要求、舒适性要求
最后是预算,30万级别。
以上几条列出来,便可以大致确认一个备选车型集合。
在21年中,大致有这么些车型:理想ONE、比亚迪唐、特斯拉Model Y、Mustang Mach E、极氪001、蔚来ES6、广汽Aion LX可选。这一步通过那些门户汽车网站就可以轻松完成。
然后经过简单筛选,蔚来ES6价格偏高,广汽Aion LX存在感低下,比亚迪唐当时还没有DM-i版本,Mustang Mach E空间不算大,所以进一步的选择在理想ONE、Model Y和极氪001之间展开。
试驾一次,抵过车评百篇
在基本确定好3-5款车型之后,便可以开始试驾了。试驾所带来的真实体验是看一百篇车评都比不上的。而且许多被车评批评或者赞扬的感受,也需要亲身的验证。
电耗水平千人千面,唯有自己踩出来的才作数
对于电动车,电耗水平,实际续航是关注的重点,脚法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大。而且不同人对于激进和平缓驾驶的定义其实有较大的不同,唯有自己亲身试驾获得的电耗,才是真实电耗。
如果有条件,强烈建议可以租车试驾,在自己常用的通勤、出行路段上以日常习惯都跑一边。如今极氪以及许多新势力厂商都有推出3天左右的订阅试驾服务,如果当地有类似的试驾体验服务,请务必尝试一下。
所谓脚感、体感,唯有你自己的感觉才重要
以极氪001为例,许多车评,包括用户试驾反馈都提到了001前段刹车脚感较软,让人比较没有信心。
这是由于极氪的CRBS设定,刹车的前1/3控制的是动能回收力度,后段才会有机械刹车介入。
那么是否适应就需要自己做抉择,至少我是能够接受,尤其是较长的CRBS行程可以让我更好的控制回收力度,尽量使用动能回收停车。
一方面是更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对于刹车啸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提车第三天,我的车不幸出现了刹车啸叫,这是极氪4活塞卡钳的通病,官方解释是选择的性能刹车片比较硬导致的,售后可以在2年内免费更换舒适性刹车片。
啸叫一般发生车速降至10km/h以下即将刹停的时候,通过合理控制刹车,提前减速,留出足够距离,通过轻踩刹车,利用动能回收刹停,或者你也可以直接使用单踏板模式。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001的空悬,也有不少人反应舒适模式有些晃,有开船感。那开船还分开小舢板和福建号的区别呢,能否接受也看个人,至少对于我这种曾认真考虑过雷克萨斯的用户来说,001这种轻微的开船感恰到好处。
所有车评,不论是用户反馈还是媒体车评,给出的感受反馈都只能表现出一种倾向,在实际体验之前,它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作用只体现在第一个粗筛阶段。
选择是由
99%的理性和1%的感性组成的
有时候那1%的感性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十全十美的车,也不存在独一无二的车,对于你的特定需求,在如今这个极度繁盛的汽车市场中,都会有一系列的车型能够或多或少能够达成。选车是一个多目标多维度优化问题,它不存在一种能够在所有维度上都超越其他选项的唯一解,而是会形成一个互不包含的帕累托解集。
最终的决定需要留给感性,这就是老生常谈的,选一辆你喜欢的车。
身边人都觉得相对更加成熟稳定且是6座的理想ONE会在更多的场合贴近我的使用需求,只是极氪的身段还是最终吸引了我。就像是婚姻,合适与否很重要,但爱与否同样重要。
新车头半年的风险需知晓
我小定很早,但大定拖了很久。从发布会当天起我就清楚的了解极氪的小定根本没有作用,但我仍然没有下大定,即使当时极氪提供现车试驾,我也不会这么早下大定。核心在于我想避开刚投产的新车期。
(这里需要cue一下极氪当时的销售政策制定者,明显不了解新势力的小定、大定、锁单这一套区别于传统4S的直销模式究竟该怎么玩。可以说极氪早期的很多负面都是被这套不合理的订单政策给放大激化的。)
马斯克这个大嘴巴也曾经说过“不建议购买产能爬坡期的特斯拉“,这句话对于许多新车型都适用。尤其是一个全新品牌,全新工厂,全新架构的产品,全流程都需要磨合。
别说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的第一款车型,即使成熟如大众,在转型MEB平台的id.系列上也踩了不少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边生产边发现问题边改进是再正常不过的流程。
极氪也不例外,座椅塌陷/改硬,自动门雷达故障,还有交付前期的质控、PDI流程缺陷等等,新势力能踩的坑,极氪也一个不拉。
如今过了大半年,虽然还有不少问题还需要极氪解决,但在我提车的6月,质控方面的抱怨数量的确是已经明显下降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幸福的,但万一吃的是福寿螺呢。尝鲜无不可,风险应知晓。还好,至少我吃的大概是条河豚,很鲜美,但有没有毒得看极氪的处理手法。
盲订?是用户的信任
也应该是车企的责任
心细的读者或许发现了,我的实际行为和上文说的一定要试驾决定其实是矛盾的,在我大定的7月底,极氪并没有开启试驾。
这里有两点,第一,因为职业关系,我曾短暂接触过001的工程车,虽时间很短,但也有一定了解。
第二,极氪001一开始是以领克Zero概念车的身份亮相的,而领克的外观内饰做功以及驾驶质感一直是我所喜欢和肯定的。极氪能够收获大量的盲订订单一方面有着产品性价比高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有着吉利和领克的背书。
所以,每次极氪在面对产能问题,软件问题时,总将自己归类为新势力,希望用户和时间做朋友,给予极氪时间来改进问题。以上言论是在所有盲订用户伤口上撒盐。极氪既然从吉利的背书中获得收益,那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比问界,一样是成熟车企推出的新品牌,同样可以归类为新势力,问界的车辆就能交付即成熟,产能爬坡也迅速完成,交付量已然反超极氪。
提车短短几天,极氪001的表现和网上的评论基本一致有惊喜,有不足,但总体达到了我的预期,具体用车过程中的体验就留待下篇文章再分享吧。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Route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