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车动力原创,作者杨乐怡,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一汽吉林汽车)与安徽芜湖艾科泰克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奇瑞发动机配套合作协议。
合作主要内容即是一汽将采购奇瑞发动机,将匹配在森雅系列乘用车车型上。该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叫好,什么厉害了奇瑞啊,强强联合啊,自主哺育自主啊等等报道标题纷至沓来,也有铺天盖地的对于奇瑞发动机技术优势的解读和坚持正向开发的赞美,但却没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固然是奇瑞的光荣,但从另一个角度,这难道不代表一汽的丢脸?堂堂大国企,共和国长子,本应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里的龙头老大,为什么会“屈尊”向地位、体量都远不及自己的奇瑞采购发动机?作为汽车核心技术“三大件”之首,发动机被称为“汽车心脏”,是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能,也代表了企业研发制造技术水平里最关键的“内功”。
作为共和国长子,一汽有着奇瑞难以比拟的深厚历史,也有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重资源优势,而且一汽手里握有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四位全球顶尖的合资方,也是中国最早开展合资车企的代表。这四家车企巨头里面的造车核心技术,无论能够吸收消化其中哪一家,都足够在自主品牌里称雄。可连最小排量发动机都拿不出手(本次采购内容里的发动机),而是使用各种“先天条件”都远不如自己的竞争对手产品,这的确很说不过去,这对一汽来说,也肯定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
有点像是最近热播的《大江大河》里,小雷家乡村作坊一步步竞争打败家大业大的国营大厂。
也许有人会说一汽是有的放矢,留出资源向其他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克倾斜,那么看看一汽目前除了森雅的几个乘用车品牌,技术性能,产品实力还有销量口碑,有哪一个拿得出手?红旗去年总共才售出3.3万台,竟然还是增长6倍,这么说2017年红旗才卖出了五千多台!更让人震惊的是,红旗这些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动辄上百亿,可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技术成果和市场成绩。这样的投入产出比让人疑惑,试想一下,如果这笔钱给长城、吉利、比亚迪,又将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多找找素材,基本对一汽来说都是些很没面子的事情。
20世纪90年代,一汽买断了大众奥迪100车型的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各种产品;2006年,一汽又从一汽丰田处得到majesta车型平台,生产高端轿车红旗HQ3,被网友戏称为换标皇冠;红旗H7也几乎直接“照搬”的12代皇冠,车身及底盘轮廓、结构几乎一模一样;奔腾B50、奔腾B70和奔腾X80均基于马自达6开发,其奔腾B90基于马自达睿翼开发;发动机方面,红旗H7和红旗HQ3的3.0L V6发动机基本上来自丰田的3GR发动机,一汽奔腾曾用的2.0/2.3L自吸发动机来自马自达;变速箱方面,一汽许多车型都匹配的来自日本爱信的6AT……
有着合资方的技术资源放着不用肯定不对,问题是合作这么多年了,在消化吸收方面取得了多少转化成效?更别提技术研发方面的突破。查看一下这些年自主车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发动机、变速器,里面有多少一汽的身影?如果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永远就受制于人,产品的开发依赖于别人给什么平台,才能做什么产品。可别人会给你最新的技术吗?参照奔腾产品之于马自达落后至少一代就明白了……
衡量一个车企是否成功很简单,技术品质、产品销量、用户口碑和品牌地位。一汽自主品牌的销量、存在感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和东风、北汽、华晨等国企一样,一汽的主要盈利也是来自合资品牌。最早的一汽-大众奥迪开展合作距今已30年了,30年来,当初中方指望着市场换技术,可市场是换出去了,技术又得到了多少呢?这个多年前就抛出来的老问题至今依旧让人深思,这是一个很让中国汽车人尴尬的现状。
中国车企绝不该忽略和摈弃汽车工业最核心的技术研发突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汽车的发展将永远被国外车企和供应商卡住命脉甚至“锁死”。一年半前,热销的广汽传琪GS8因为爱信变速箱的削减供应量,导致产能腰斩的新闻可作为前车之鉴。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公布了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公司在2017-2018年度的研发投入情况。在前50席中汽车公司占了14位,其中大众汽车位列第3,戴姆勒位列第10。之后是丰田、宝马、福特和通用。而中国汽车企业没有一家进入前50甚至前100,其中排名最高的上汽列104位。在《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统计的上半年国内部分上市车企研发支出榜单里(由于资料有限,没有涵盖长安、奇瑞、东风、华晨等厂家),上汽研发投入61.65亿元,一汽的研发投入却只有可怜的3.29亿元,基本上是上汽的1/19。而这些年该榜单前列的上汽、比亚迪、广汽、长城等自主车企的市场成绩也证明了积极研发投入带来的丰厚回报。
无论从历史地位和使命感等角度来讲,一汽原本最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突破进取,自强不息的领军者和表率,绝不该仅满足于做大众、丰田等巨头的代工厂和组装车间。参考长城、吉利、比亚迪等民营汽车企业这些年的突飞猛进,以一汽为代表的许多大国营车企应该反思,为何规模更大,还坐享各种优势,却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