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和阿迪达斯,可能是这场抵制潮中风口浪尖上恨之切又狂揍至深的。之前大凡有潮品推出,年轻人那种趋之若鹜的追捧狂潮,尤其与偶像明星超级球星推出的限量款球鞋什么的,排队和网上抢购一款难求的事儿,坊间常有传说。一夜之间,社交媒体上一片嘘声,全都是与之“拜拜” 的誓言。
有一种特别奇特的现象是,全球粉丝文化最疯狂之地,莫过于中国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潮品限量款开售之前的各种预热,吊足了粉丝味口,于是乎真爱粉炒作粉跟风起哄的,一浪接着一浪,故事加炫酷,燃烧着少年的心,不惜倾尽银包掏尽口袋加入买买买人潮之中,随风起舞,品牌在运筹帷幄中赚得盘满。仔细想想,一个全球最大的品牌产品链,品牌最终自然才是最大的赢家。但这些产品的制造国,也大多产地是中国,大品牌在国内大城市的旗舰店和营销店,不计其数,若是摊上铺面租金和雇员还有税收,咱们也是品牌全球化的受益者,并非无利,作为利益环中的一部分,有一说一。据网友爆料,那日京城大商场的HM店,在抵制浪潮呼声最强的一天,员工都胆颤心惊,把品牌的招牌都遮挡住了,皆因有人说要砸店(也分不清HM非美国品牌)。这情景让人想起几个月前的美国黑命贵游行,美国品牌店全都钉上防护木板,关门大吉。中美两国人民,在义愤填鹰时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渲泄,倒是有几分相似呢。还好咱们不是美国,国家层面的管控,也不过是网上怒火燃烧漫延,未至于街头暴乱打烂门面的动乱。再说品牌的损失,其实可以说是无以估值的。经济动荡又疫情未了,美国本土的品牌店,也是不断收缩,关店如潮水般来袭,有报道说这两大品牌在遍布美国的店铺一年压缩了上百家。这个时候,喜欢消费又疫情受控的中国内地,对任何一个品牌和商家也是必争之地,如若受创,损失不言而喻。就说今年的奢侈品市场吧,全球同此凉热,一片萧条,连意大利和法国这样的奢侈品大本营,名声显赫的时尚朝圣地香榭大道也难奈冷清清。旅行禁令挡住了疯狂的中国买家,而趋于平淡理性的欧洲人,几乎已经度过了膜拜大牌的时光,而后起的澎拜消费群是中东人和中国人,也无法飞到欧洲。这样一来,出不了国门的中国消费者,把一腔消费热浪都贡献给了本地品牌店,一线品牌香奈儿、 LV、爱马仕这些大牌店门口排队的情形时不时传来。一位专门做奢侈品进出口贸易的朋友告诉我:原以为疫情打击得要关闭公司了,谁知道井喷而来的消费让人只好在香港不断调货,依然赶紧赶慢的追不上这里的火热激情,生意火爆。奢侈品在国内品牌秀,一场接着一场,风景这边独好,名媛贵人达人,明星名人大腕,都是品牌坐上客,引发的消费狂涨,让大牌们不得不万分珍惜这块消费圣地。说白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繁华梦。自然大品脾眼中不能抹去的一幕记忆,当年意大利D&G一线品牌因筷子辱华事件,遭国人强烈抵制,明星放弃代言也影响了品牌传播力,现在国内的顶级商场虽依然有这家店在,可谓门庭冷落门可罗雀,的确乏人问津了。得罪了狂热的中国买家,对一个奢侈品的损失,的确不是一件小事儿。聪明的奢侈品掌舵人,深耕这块市场多年,他们是西方商业界的精英人士,难道他们内心没有自己的相同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肯定是有的,然而这些品牌时不时会推出一些中国元素,为中国定制设计限量版,这就是一群吃透了中国文化,深谙世事的品牌经营人。那再说了,各大品牌在中国出售,雇用员工,租用昂贵地段的租金,品牌活动,广告投入,贡献税收……凡此种种,不是咱国收入之一吗?虽然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然而正是一个利字,说白了亦包含了商业往来,包括了一个产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利益共享本来就是全球化的产物。这个世界,还是那句熟悉的话: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儿单纯的从一个角度来看,都会有我们未曾认知的地方。也许我们每个人,只是一个个体,在大潮里面,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那些掌控品牌大方向的人,不知能否懂得,让商业归商业,何必裹挟其它呢?反之亦然,我们亦不能抵制、放弃所有,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泛滥的流量, 为何阅读依旧饥渴?
●惊座叫好的许知远居然是《吐槽大会》倒数第二?
●在追逐 “虚荣”与扔掉“虚荣”之间
●活在今天的机会主义者
●热搜上的明星全都不认识
●粉圈、车圈、娱乐圈、富人圈
●承认自己肤浅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马云与红顶商人胡雪岩有相似么?
●年末的饭局
●房企大佬为何迷上造车?
文|天娟
版|Burger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E.N.D>
感谢你的阅读
▼
![]()
广州莲丰广告有限公司
http://wwww.lianfen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