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世界上只有三个人不需要公关团队,一个是罗永浩,另外两个则是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和特朗普。现在看样子,马斯克要从这个名单中剔除。
去年10月,特斯拉解散了其位于美国总部的核心公关团队,对此,当时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转发消息表示“脑后嗖嗖的凉意”(杨学良曾任吉利公关总监)。马斯克认为“特斯拉不需要公关团队”,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不需要公关团队,不代表不需要公关。马斯克自己就把这活儿干了,自己就是行走的大IP,一年要发布近千条推特,每一句都相当于是特斯拉的公关内容。车叔也发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几乎看不到关于特斯拉的第三方公关传播内容,吹嘘者也是“自来粉”。
至于总部位于上海的特斯拉中国,一直以来还是有公关团队,不过人很少,无足轻重。去年12月特斯拉中国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微博上表示:“我们确实不想在营销和公关上花费时间精力。我们希望把资源用在真正能带来价值改变的事情。比如研发制造真正过硬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优秀的服务。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
可惜,时间最终证明特斯拉被打脸了。2021年以来,特斯拉正在扩充其在中国的公关团队,近期招揽了数位国内互联网公司PR,已经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始办公了。车叔还在求职网站上看到特斯拉的具体招牌岗位,竟然还大举招聘二三线城市的区域公关经理,开出的薪酬在当地颇具竞争力,看样子特斯拉是要专门打造一个公关系统。
显然,在特斯拉看来,公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特斯拉在公关层面确实也存在很大问题,作为一个话题性极强的品牌,特斯拉遇到的麻烦估计不用车叔多说,车友们一清二楚。这两年,多地发生特斯拉因汽车失控事故、质量问题饱受批评。
有同行整理出了近一年以来特斯拉汽车疑似失控事件统计表,这还只是一部分,实际上光2020年就发生了十多起。车叔还查询到国外类似事件,特斯拉车辆失控大概率是存在技术缺陷的,跟产地关系不大。
然而,特斯拉却从来没有证明承认过自己的问题,习惯性地把事故原因推至车主人为操作失误上,或者要么含糊其辞,要么干脆不回应。
得罪一下普通老百姓,特斯拉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在中国,想坑一把央企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久前特斯拉就被狠狠“打脸”过,南昌一特斯拉车主充电后出现异常情况,特斯拉官方居然直接“甩锅”给国家电网,称“国家电网电流太大”,结果遭国家电网直接据理辩驳,后来特斯拉也只有道歉,不过言辞中没展现出什么诚意。
另外,特斯拉广为诟病的做工问题也是老生常谈,降价“割韭菜”一事倒也无需论对错。当然,没有哪个品牌、哪款车是完美无瑕的,可是当负面事件来临,作为理亏方的特斯拉总想着敷衍搪塞,是公关能力不足,还是说想嘲弄全国人民的智商?
当初特斯拉入华独自建厂,中国政府其实开了“绿灯”,但并不代表特斯拉有多少傲娇的资本。本月初,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等五部门就消费者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中国,要求后者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任何一家规模以上企业发生这种情况绝不能忽视,大家可以参考之前的滴滴、阿里,这已经由不得你想不想整顿,而是必须要整顿。
另一方面,特斯拉口碑恶化也影响到了销量。在今年1月车市总体向好的大环境下,特斯拉当月在华销量环比暴跌35%,同时股价也跌了不少,相信马斯克和特斯拉其它股东们也坐不住了。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特斯拉的工作重心似乎不在如何提升技术可靠性和完善售后处理机制上,而是着眼于公关。一款车存在技术和品质缺陷,这是公关工作能解决的?
有一说一,特斯拉的创新能力值得推崇,自动驾驶技术走在前列,也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追捧。不过,自家产品并非用作实验、展示、科研,而是大规模民用,质量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在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试验测试等造车环节,特斯拉还要投入更多资源,前提是管理层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开始进行布局施行。
车叔结语
特斯拉扩充公关团队,倘若只是想着如何更好地掩盖之前的经营错误、失误,那不是什么“真正能带来价值改变的事情”,也违背了“打造过硬的产品、优秀的服务”这一初衷,市场也难以给出正向反馈,后续的连锁反应也不难想到。当然,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相信中国消费者也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但特斯拉是否有足够的诚心,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