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笔者在标题里并没有阐述清楚,而且会给车友们制造一个常识性的误解,国人一向是以车身大小,轴距长短为主要择车标准,自然是数据越大越好,不仅看起来霸气,还坐起来舒适。
不过,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似乎并不是这样,笔者有此结论,是以销量为主要衡量标准,仅作话题探讨之用,不为最终结论。
从11月份纯电动SUV销量来看,国内新能源大佬比亚迪旗下小型SUV元EV拔得头筹,卖出了6188辆,紧接着的是新晋网红造车新势力蔚来旗下首款大众量产车型ES8,为中大型SUV,第三名为广汽传祺GE3,定位小型SUV。
需要解释的是,蔚来一直受迫于产能压力,如同造车新势力向来被量产问题所困扰,11月份有此优秀表现,全是因为上市前期订单积压,本月开始释放,往后会趋于平淡。
如此来看,包括第四名在内的奇瑞瑞虎3xe,11月份纯电动SUV销量前三位,其实都是小型SUV,相反,紧凑型SUV与中大型SUV,宋EV和MRAVEL X倒是排在后面。
按照以往的经验,小型车与紧凑型,甚至是中型车比起来,尚属小众范围,但在纯电动领域,似乎颠倒了过来。而原因,要说起来,大致是价格占了主要因素。
从多年燃油车销量走势中可以总结出,国人购买汽车的主要价格区间是在9-12万元,譬如家轿领域的轩逸、朗逸、卡罗拉、帝豪等,再比如SUV领域的哈弗H6、博越、传祺GS4等等。
而紧凑型SUV宋EV2018款补贴后的起步价高达18.99万,堪比合资紧凑型SUV的价格了。
因而,大家或许知道为什么纯电动SUV里小型车比较受欢迎了,要知道,元EV补贴后的售价为7.99-9.99万。
此外,需要披露的数据是,例如紧凑型家轿吉利帝豪,纯电动版补贴后售价为12.58-15.58万,比燃油版6.98-9.88万贵出不少,合资代表轩逸,纯电版本售价为15.90-16.60万,而燃油版为9.98-16.15万,同级别依然贵出不少。
在此,不禁想问一句,为什么纯电动汽车会比燃油车贵呢?这里面或许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市场活力尚未完全释放
2018年中国车市遇冷,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今年可能要刹刹车了,尽管如此,整年销量属于千万级别同时位于世界第一自然是跑不了的。
据全国乘联会相关数据披露,2018年1-11月份汽车累计销量为2015.2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4%左右(全年下跌是跑不了啦),而新能源1-11月份累计销量为84.5万辆,同比增长89.3%(全年超过百万应该是有希望的)。
很明显可以看出,新能源销量与整个市场比起来,依然是小众化,十分不起眼,但是年年超过50%以上的疯狂增长,宛如多年前的燃油车市场,未来可期啊。
虽然未来是新能源的,但是当下并不是。市场占有率过低,意味着销量仍然不够,那么平摊到那么多家车企头上,自然是少之又少了,狼多肉少正是应了这个景儿。
车友们都明白的是,做生意最怕没有订单了,对于各大主机厂而言,一款新车的量产上市,前期需要相当大的投入,譬如工厂产线的投资建设,工人的配备,相关车型的前期调研、中段研发以及后续的生产和长测。市场部亦需要开展相关的营销活动,里里外外都是钱,如果车子卖不好或者说销量一般般,其实不仅仅不盈利的问题,关键是后续生产上,无法进行成本上的平摊,正所谓薄利多销,就是此道理。
而这一切,也是源于当前新能源市场活力还未完全释放,尽管是个香饽饽,但是烫手着呢!
技术上的极大限制
新能源市场没有快速打开,也是在于自身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车友们经常所谈论到的有,续航里程短和充电难等问题。
由于目前充电时间长,充电地点难以寻找等不确定因素,导致人们对该类型车的续航里程产生一定的焦虑,没电了不能跑那可是个麻烦事儿,时不时就要准备叫拖车了。
而这背后的根源直指当下电池的发展现状,技术显然不够精湛,长时间来没有飞跃式进步。
同时,核心部件电池模块组生产技术复杂,在内部安全架构等多处必须使用到一些特殊材质,导致相关成本的上涨,最终整车的成本自然也是不菲。此外,电机和电控变速器也是有别于以往燃油车,成本上自然也是会有所差异。
要明白的是,由于新能源刚刚起步,不仅仅是主机厂们在相关产能上没有万全的规划,就连相应的零配件供应商也是亦步亦趋,随着每年订单的大量增加,顿时慌了手脚,想必是急忙开拓生产线,而对于现有的产品,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关于未来的几点思索
不置可否,新能源车型的贵,其实本质上反映的是行业各个方面对于新能源还没有完全的适应,对于新生事物来说,都有一个过程。
而在未来,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共存。
一、补贴退潮后的阵痛期
要说目前新能源销量增速的红火,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额度补贴。拿具体事例来说,本文开头说到的比亚迪宋EV2018款,补贴后的售价已经高达18.99-21.99万,而补贴前的价格,至少是26万元起步。
目前的状况是,国家的补贴逐年退坡,2020年全部取消补贴的消息亦是甚嚣尘上,而到了那时果真如此,新能源车型的价格就会高昂更多,消费者们的购买热情必然也是如同被泼了个冷水。
要说市场完全萎缩,那也是不可能,只是各大车企要自掏腰包,补贴一部分了,不过绝不可能到达赔本做买卖的地步。
二、政策背后的深刻启示
让人疑惑的是,国家一方面高度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方面又在逐步削减新能源汽车的补贴。
这样的做法看似很矛盾啊,其实深究一下,每年关于补贴政策的调整,核心更改内容涉及的是续航里程的提高,电池能量的增大,在这些方面达标的车型依然可以拿到较好的补贴。
也就是说,国家关心的是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提升。那么在未来,很有可能是,在满足一定技术门槛上的要求后,可以享受到国家对于该行业扶持的红利,而那些浑水摸鱼的企业,则是被市场逐步淘汰,既没有技术优势,又拿不到相关红利,具体的效应就是自家车型没有卖点并且价格过高,消费者肯定是不会买账了。
如此想想,今年上海政府允许特斯拉在国内独资建厂,或许正是引入行业大佬,对国内车市树立榜样,旨在激励自主品牌深耕技术,以适应蔚来愈加激烈的挑战。
也正是应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语:掌握核心科技。
才是最重要的吧。